阿柏西普是一种全人类的重组融合蛋白,由VEGF受体1的第二免疫球蛋白(Ig)结合域和VEGF受体2的第三Ig结合域组成,与人类IgG1的Fc区融合。它的核心治疗机制在于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精准阻断。VEGF如同血管生长的关键“开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调控着血管的生成与发育。然而,在一些眼科疾病中,VEGF的表达会异常升高,刺激新生血管的异常生长和血管通透性增加。阿柏西普能够与所有VEGF-A异构体、VEGF-B以及胎盘生长因子(PlGF)紧密结合。相较于其他抗VEGF药物,阿柏西普对VEGF显示出极高的亲和力,其解离常数(Kd)达到0.5pM,这使得它即便在低浓度下,也能高效阻断VEGF信号传导,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血管渗漏,从而缓解相关眼科疾病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而DME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一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中又有约三分之一会出现DME。
阿柏西普仅供眼玻璃体内注射用,必须且只能由具备丰富玻璃体内注射经验的医生操作。以治疗DME为例,推荐剂量为2mg(相当于50微升),初始5个月连续每月注射一次给药,然后每两个月注射一次。治疗12个月后,可依据视力和解剖学结果延长治疗间隔。如按照治疗和延迟给药方案,可逐步延长治疗时间间隔以维持稳定的视力和解剖学结果,但需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若视力和解剖学结果恶化,则应缩短治疗间隔。对于nAMD,初始3个月连续每月注射一次,之后根据医生对视力和/或解剖学结果的判断,治疗间隔可延长至每4个月一次。注射时,须由医生按照医学标准和相关指南执行,确保充分麻醉和无菌,从角巩膜缘后3.5-4.0mm处,对准眼球中心进针,避免水平进针伤及晶状体,进入玻璃体腔后给予0.05ml药物;后续注射应在不同的巩膜部位进行。玻璃体内注射之后应立刻监测患者的眼内压是否升高。
作为蛋白质类治疗药物,阿柏西普有潜在免疫原性。虽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治疗前免疫反应发生率约为1%-3%,且有无免疫反应对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影响,但仍需告知患者报告眼内炎或过敏反应的体征或症状。此外,曾有玻璃体内注射VEGF抑制剂后出现全身不良事件的报告,包括非眼部出血和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在过去6个月有中风、短暂脑缺血发作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中,使用阿柏西普的安全性数据有限,治疗需谨慎。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5-06-05
2025-06-05
2025-06-05
2025-06-05
2025-06-05
2025-06-05
2018-11-13
2018-11-15
2017-10-26
2017-06-01
2018-11-14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