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肤恶性肿瘤。过去几十年,其发病率显著增加。与高加索人相比,其在中国人群的死亡率增长更快。即使恶性黑色素瘤在中国的发病率仍然很低,但每年报告的新发病例约为2万例。恶性黑色素瘤极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中国有25.1%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初诊即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对黑色素瘤基因突变的深入了解导致了针对突变BRAF蛋白的特定小分子抑制剂的开发。两个独立的Ⅲ期临床试验(COMBI-d和COMBI-v)证明了BRAF抑制剂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4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为50岁(27~70岁)。黑色素瘤的亚型:20例为皮肤黑色素瘤,3例为肢端黑色素瘤,1例为起源不明的黑色素瘤。所有患者均携带BRAFV600E(22例)或BRAFV600K突变(2例)。在24例患者中,7例为黑色素瘤ⅢB期,11例为ⅢC期,3例为ⅢD期,3例为Ⅲ期(具体分期不明)。24例患者中,10例出现溃疡,12例没有溃疡,2例情况不明。截至2022年10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6~38个月)。
全部24例患者中,20例患者(83.3%)报告了至少1次不良事件,其中7例患者(29.2%)发生了3级或4级的严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疲劳和恶心。有4例患者发生了脂膜炎,主要累及大腿及上肢。1例患者(4.2%)因不良事件导致永久停药,2例患者(8.3%)因不良事件导致剂量调整,7例患者(29.2%)因不良事件导致用药中断。
截至2022年10月1日,有12例(50.0%)患者完成了1年的辅助治疗。全部24例患者中有5例(20.8%)报告肿瘤复发。1年RFS率为76.2%(95%CI:65.2%~87.2%)。在皮肤黑色素瘤亚组中,1年RFS率为81.6%(95%CI:71.6%~91.6%)。2例患者在辅助治疗期间复发,均为远处转移;3例患者在完成方案后复发,其中1例为局部复发,2例为远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有2例患者在完成治疗方案后1个月内复发。在首次复发时,4例患者发生了远处转移,1例患者为局部复发。
在Ⅲ期临床试验(COMBI-AD)中,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