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这些异常增生的浆细胞会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高钙血症等一系列临床症状。MM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疾病复发率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仍有待改善。在此背景下,靶向治疗药物
埃罗妥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它能够特异性结合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SLAMF7),该分子在MM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均有表达。通过与SLAMF7结合,埃罗妥珠单抗一方面可直接抑制MM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干扰肿瘤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另一方面,能够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MM细胞进行杀伤。此外,埃罗妥珠单抗还能调节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因子分泌,从而打破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支持。
在临床试验中,
然而,如同其他抗癌药物一样,埃罗妥珠单抗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伴随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发热、咳嗽等。疲劳可能与药物影响机体代谢及肿瘤本身消耗有关,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感染性症状则与药物导致的免疫功能改变相关,因为埃罗妥珠单抗在调节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免疫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在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这会增加患者感染和贫血相关症状的风险。对于这些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通常会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针对感染风险,会根据患者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血液学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用促造血药物等方式进行处理,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5-06-03
2025-06-03
2025-06-03
2025-06-03
2025-06-03
2025-06-03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