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目前,非小细胞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和局部介入治疗等。靶向治疗主要应用于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常见于非鳞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于靶向治疗。目前,市场上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已经有20种以上的靶向药物。肺癌患者应检测的靶点为EGFR、ALK、ROS1、BRAF、KRAS、NTRK、PD-L1及新兴靶点MET、RET、HER2,另外还有肿瘤突变负荷(TMB)。
如果患者检测出ALK阳性,则有可能使用到布格替尼。
ALTA-1L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的Ⅲ期研究,通过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约有5%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有关。ALK激活之后导致下游信号通路被激活,进而引发肿瘤的形成。ALK抑制剂可通过有效抑制ALK的活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经独立评审委员会(BIRC)评估,布格替尼与克唑替尼中位PFS(mPFS)分别为24个月vs11.1个月;经研究者评估,
在事后分析中进一步探索了III期ALTA-1L试验中靶病灶缩小程度与患者PFS和OS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克唑替尼相比,布格替尼带来深度缓解(靶病灶缩小>75%)的患者比例高达56%vs34%,深度缓解组mPFS达44.1个月,3年OS率高达85%,其PFS和OS获益趋势优于克唑替尼。与靶病灶缩小≤50%的患者相比,<75%的患者PFS或OS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
从研究中能看到,与克唑替尼相比,布格替尼用于晚期ALK阳性肺癌患者中,一线治疗效果更好。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