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55岁女性患者因“腹胀2月”于当地医院就诊,行CT检查提示“右侧腹腔一约13.4×10.6cm团块状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考虑胃肠间质瘤(GIST)”。遂于2018年5月4日转至当地三甲医院行手术治疗(R0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十二指肠间质瘤”,肿瘤直径约15cm,核分裂象<5/50HPF,属高危险度;免疫组化:CD117+,DOG-1+,Ki-67 5%+。同时基因检测提示“KIT_exon9_502_503dup”。
一线伊马替尼治疗+二线
三线瑞戈非尼+四线瑞派替尼及联合治疗;第二次手术后该患者换用瑞戈非尼标准剂量治疗,由于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剂量从120mg/天减量至80mg/天,用药4个月后复查CT提示新发胰头、肝脏病灶,ctDNA仍呈阴性,遂进行后线治疗。在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期间,先后换用瑞派替尼(4周进展)、瑞派替尼联合舒尼替尼、瑞派替尼联合阿伐替尼治疗方案。其中,瑞派替尼联合舒尼替尼治疗3周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包括发热(1-2级)、牙龈出血、手足皮肤反应(3级)、脱发等,拒绝双药联合,复查CT,提示病灶稳定,由于不能耐受瑞派替尼与舒尼替尼联用,而进一步更换方案治疗。影像复查显示,除瑞派替尼联合舒尼替尼的短暂治疗外,其他方案均未显示出病灶稳定或退缩的征象。2021年11月23日CT影像可以看到新发的胰头、腹壁下及肝内多发转移灶,此时患者采用瑞派替尼加阿伐替尼联合方案,但2022年1月11日复查再次提示进展(PD)。
后线“双靶”联合--阿伐替尼+舒尼替尼治疗1.5个月评效退缩SD;在综合考虑患者的突变类型及对各种靶向药物的耐受程度后,我们建议患者尝试“阿伐替尼100mg+
KIT外显子9突变占GIST发病比例10%左右,常见于小肠,绝大多数为A502_Y503dup突变,生物学行为总体呈现高度恶性。患者于2018年4月首诊,到当前仅4年,从复发到目前仅1.5年,较常见的KIT exon11突变患者无论术后无复发生存(RFS)还是后续的每线药物瘤控时间都很短。KIT exon9突变的患者,多数对于高剂量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敏感,但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不一定理想。本例就是典型的肿瘤具备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对于曾经敏感靶向药适应性很强而具备快速产生获得性继发突变能力的GIST亚型。临床证实,不一定每一例KIT exon9突变的患者都呈现类似的快速耐药过程,但可能外显子9突变的患者更常见。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