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希替尼作为首个成功上市的三代EGFR-TKI,它主要用于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者是转移性的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时也适用于二线治疗EGFR-TKIs药物治疗期间或治疗之后出现T790M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奥希替尼已经成功获批用于早期出现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这意味着
奥希替尼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半胱氨酸-797残基与EGFR T790M或EGFR突变的ATP口袋匹配结合,不可逆的作用于苏氨酸的关键位点,从而抑制EGFR催化活性中心的活性,进而阻断EGFR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
在这项多中心、II期、双队列临床研究中,研究者纳入初治且携带19del或21L858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67例,年龄20-75周岁,PS评分0-1分。按照研究者决定进入队列A(n=34)或队列B(n=3),两个队列均接受治疗,队列A患者接受奥希替尼(80 mg,每日1次)+顺铂(75mg/m2),而队列B患者接受
中位随访33.4个月(范围30.2-37.7)。66例可评估的患者中,ORR为90.9%(60/66,95%CI,84.0-97.8),CRR和DCR分别为3.0%(95%CI,0.0-7.2)和97.0%(95%CI,92.8-100.0)。单独的疗效分析显示,A组中位PFS为29.5个月(95%CI,18.2-NR),12个月和24个月PFS率为86.9%(95%CI,68.6-94.9)和60.1%(95%CI,40.6-75.1)。B组中位PFS为NR(95%CI,27.2个月-NR),12个月和24个月PFS率为93.7%(95%CI,77.2-98.4)和83.6%(95%CI,64.8-92.8)(图2C)。在A组中,中位OS为NR(95%CI,NR-NR),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9%(95%CI,79.8-99.6)和87.5%(95%CI,70.0-95.1)。B组中位OS为NR(95%CI,NR-NR),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7.0%(95%CI,80.4-99.6)和97.0%(95%CI,80.4-99.6)。
共有35例(52.2%)患者(组A中20例[58.8%],组B中15例[45.5%])因不良事件停止治疗,其中10例(14.9%)(组A中6例[17.6%],组B中4例[12.1%])是由于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60例患者(89.6%)观察到3/4级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在B组更高。虽然QTc延长大多是无症状的,但B组的一名患者在诱导治疗第二疗程的第14天出现头晕,被发现有4级QTc延长伴3级低血钾,导致中止方案治疗。A组和B组分别有4例(11.8%)和4例(12.1%)出现≥3级的QTc延长,而A组和B组分别有3例(8.8%)和3例(9.1%)出现≥3级的低血钾。A组有2例(5.9%)报告了2级肺炎,B组有1例(3.0%)报告了1级肺炎。无治疗相关死亡报告。
两项二期试验(Yu的研究和WJOG9717L)研究了第三代EGFR-TKI联合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