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低,美国每年有新发患者约200例,肿瘤最常见于肺、腹部或盆腔,大部分IMT存在ALK基因变异。我国IMT发病率无确切数据,多为散发报道。手术是治疗IMT的主要手段,然而对于不能切除的患者,治疗选择是有限的。
美国儿童肿瘤组织(COG)报道应用克唑替尼治疗儿童IMT效果可观,中位年龄约为7岁,但全球范围应用于儿童仍较少,为探讨克唑替尼靶向治疗儿童ALK基因突变阳性IM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对4例ALK基因突变阳性IMT儿童病例进行分析。
4例ALK基因突变阳性IMT儿童病例资料,所有患儿经过病理诊断及病理会诊明确为ALK基因突变阳性IMT,治疗前征得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R121-E01)。
4例IMT患儿均按照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经外科评估首选行肿瘤完整切除,不能完整切除肿瘤的行组织活检术,术后行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进行ALK基因检测,病理确诊后入血液肿瘤科进一步全面评估分期,临床分期依据中国软组织肉瘤专家共识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发布的《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TNM分期标准,多学科讨论决定进一步治疗及随访。
靶向治疗方法:
发病特点4例IMT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岁3个月~11岁3个月。肿瘤原发部位分别是腹腔、右侧眼眶和右下肺。源于腹腔的2例IMT肿块较大,分别是右下腹局限肿块42.6 mm×62.5 mm×51.1 mm和左下腹94.1 mm×78.8 mm×92.9 mm肿块,侵犯周围大网膜、乙状结肠、腹主动脉、髂血管和左肾组织,均未发现肺部、肝脏、头颅、骨髓和骨骼等远处转移。
4例常规病理均提示IMT,免疫组织化学1例ALK(4A3)+、3例ALK(1A4)+;病理分子生物学FISH法检测均显示ALK基因突变阳性。原发于肺Ⅱ期和右下腹腔Ⅲ期的2例IMT患儿病初手术完全切除,术后观察,其中Ⅲ期病例术后2个月腹腔广泛复发,加克唑替尼后CR。源于眼眶的Ⅱ期和左下腹腔的Ⅲ期病例仅行活检,病理确诊后行
克唑替尼用于治疗成年ALK突变阳性IMT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可作为术前治疗,使肿瘤缩小为手术完全切除创造条件,和切除术后的巩固治疗,但目前治疗疗程无统一的标准。
结果表明,对于能够完整切除的Ⅱ期IMT患儿可采取术后观察;而不能完全切除的Ⅱ期、Ⅲ期和复发IMT患儿,应用克唑替尼临床效果较好。克唑替尼在儿童常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Q-T间期延长,短期停药后自行恢复,不影响继续使用。克唑替尼是目前除手术以外治疗ALK基因突变阳性儿童IMT的良好选择。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