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征,是具有进行性和致残性病程的慢性疾病。UC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先通常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CD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肛周。目前IB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包括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失调被认为是IBD发展和进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使人们关注和开发免疫治疗药物。小分子药物(small molecule drugs)是基于口服生物利用度、抗体形成的风险低以及生产的成本低,作为生物制剂的替代品出现。
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非戈替尼还被研究用于治疗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非戈替尼在这些疾病中也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非戈替尼是口服JAK1抑制剂,半衰期6 h,该药近期在欧洲被批准用于UC的治疗。2期试验纳入174例CD患者分为非戈替尼组(200 mg/d)和安慰剂组,第10周时非戈替尼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47%比23%);10周时出现应答的患者进一步分为非戈替尼100 mg组和非戈替尼200 mg组,分别有50%和71%的初始应答患者维持临床缓解。一项2b/3期临床研究纳入中重度UC患者观察使用非戈替尼治疗的有效性,按照比例分为非戈替尼200 mg组、非戈替尼100 mg组和安慰剂组,在第10周时,非戈替尼200 mg组的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而非戈替尼100 mg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周后临床缓解的患者进一步分为非戈替组和安慰剂组,58周时非戈替尼组临床缓解率(200 mg:37.2%比11.2%;100 mg:23.8%比13.4%,P均<0.05)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之间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物制剂在治疗中重度CD和UC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生物制剂是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但其存在中等疗效、免疫原性、肠外给药、耐受性相对差、成本高等缺陷,而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的出现或许能解决生物制剂的局限性。总的来说,非戈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JAK抑制剂,具有广泛的治疗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着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2024-09-27
2024-09-27
2024-09-27
2024-09-27
2024-09-27
2024-09-27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